葛兆光

葛兆光丨通天彻地——从玉琮说到古代中国的信仰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在战国中后期,西边的秦国崛起。秦国原本是西戎,能打仗,又有组织,还有好马供骑兵,渐渐欺凌东边的六国。大概在公元前二八〇年,秦王威胁赵王,说要用十五座城与赵国交换传说中的“玉璧”,赵王没办法,就召见蔺相如来商量。蔺相如是谁?原来,

古代中国 信仰 玉玺 玉琮 葛兆光 2025-10-07 22:31  2

葛兆光 | 新思想史之路——四分之一世纪后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回顾与思考

我的两卷本《中国思想史》分别是1998年和2000年出版的,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还能再出修订本,让我感到真幸运。记得有学者曾说,他不写五十年前的书,也不写五十年后的书。我猜,他的意思大概是人文学术应当回应现实,立足当下关怀,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问题在变,思想在变

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 思想史 哲学史 1895年 2025-09-29 12:30  2

旧锦新样|葛兆光:“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读陈寅恪书信,如见一代学人风骨。葛兆光先生敏锐捕捉到陈氏“不古不今之学”的深层意涵——这不仅是个人的学术选择,更是面对强势西方学术话语时,对中国学问主体性的艰难坚守。文章揭示陈寅恪对国际汉学的审慎评判与对国内食洋不化者的犀利批评,其背后是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深沉自

陈寅恪 傅斯年 葛兆光 旧锦 书信集 2025-09-26 18:16  2

葛兆光 | 历史的意义——读两种历史教科书和入门书的随想

在学术界始终把高深论文专著作为评定水准高低,而教育界又把号称研究著作的书当做换取名声和职称的依据的情况下,各种历史著述中,学者最容易忽略的是教科书和入门书,而读者虽然看得最多,却也最容易轻视的也是教科书和入门书。可是,传递学术消息也罢,培养写作习惯也罢,建构民

历史 教科书 阅读者 葛兆光 随想 2025-09-12 10:10  4

葛兆光:蔑视人文学科的幽灵,已经在全世界徘徊

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似乎都让人沮丧。人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似乎已经没有人特别在意人文学科的生死存亡。2009年,据说,中国清华大学录取了四五十个文理科的“高考状元”,文科有18个状元的志愿是经济管理学院,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人文学科;2010年,英国密德萨斯大学(M

人文 学者 幽灵 人文学科 葛兆光 2025-06-27 17:14  6

葛兆光:常识失落的年代,学者要守住底线(深度)

近年来,学术界的想像和杜撰很泛滥,我先说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若干年前,我打开电视,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报道,说陕西有一个自学成才的人,“破译了《石鼓文》”,证明这个石鼓文是秦的散文诗。我觉得实在是缺乏常识,以前的人难道就不认得石鼓文么?那么以前的古文字学者

学术 底线 学者 常识 葛兆光 2025-08-07 09:34  9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生于1930年9月的许倬云,被视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他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学术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数十年来已经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他还有“中国文化三部曲”(《

许倬云 万古江河 刘擎 葛兆光 许纪霖 2025-08-05 11:01  6

葛兆光︱藉史察异——《形似神异》日译本序

中国有个成语叫“班门弄斧”,一个原本研究中国史的中国学者,越过熟悉的专业界线去谈日本史,在日本读者面前评论传统中国与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确实有点儿像这个成语说的,在木匠之神鲁班面前,不知深浅地表演木工手艺,所以我心里不免有些不安。不过我也想,如果日本读者

葛兆光 中国政治 日本史 形似神异 日本政治 2025-06-05 12:40  13

葛兆光:一本好的教材远胜于一打好的学术著作

最近这些年,我比较关心教科书的情况,包括世界上各种有关教科书的讨论。比如2006年初,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加州历史教科书有关印度问题的讨论,认为雅利安人和印欧语系起源于印度,这反映了美国人对印度文化的推崇,但又引起了另一批人的反击。从1990年代起,欧盟

教材 学术著作 葛兆光 世界公民 国史大纲 2025-06-05 06:44  10

关于葛兆光教授“盛世是平庸的”观点的一点思考

葛兆光教授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出“唐朝是一个平庸的盛世”,其核心逻辑认为:盛世的才学被局限于诗歌创作,缺乏对哲学、科学等领域的突破性思考,思想因科举制的单一导向而趋同。这一论断虽具批判性,却忽略了盛世文明的多元肌理与思想潜流。以唐宋为镜,结合中外历史,我们会发

教授 观点 才学 葛兆光 僧一行 2025-05-12 19:03  15